服務暖民心,驛站聚真情。作為社區“六微法”的一個落腳點,大理州“微驛站”以“便民、利民、惠民”為宗旨,搭建起貼近群眾的服務平臺,通過整合資源、精準施策,把暖心服務送到各族群眾身邊,讓手足情深、守望相助的美好在細致服務中不斷深化,為五個全方位互嵌式發展筑牢民生服務根基。
示范引領樹標桿 驛站服務顯規范
大理市率先發力,結合社區實際精心創建萬花、關迤、五華、銀蒼等七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,以“微驛站”建設為抓手,在社區內設立民族宗教工作社會服務公共崗位,配備專職工作人員,負責統籌協調民族事務、對接群眾需求、開展服務活動,推動城市民族工作從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細化”轉變,從“單一化”向“規范化”邁進。七個示范社區的“微驛站”,不僅成為展示大理民族團結進步成果的窗口,更成為服務各族群眾的前沿陣地。通過公共崗位的精準對接,社區能夠及時掌握各族群眾的急難愁盼,快速響應需求、協調資源,為后續便民服務的高效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,也為全州“微驛站”建設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示范經驗。
展開剩余52%多元服務惠民生 資源整合強效能
在示范社區的帶動下,大理州各縣(市)全面推進 “微驛站” 建設,搭建 “微型社區服務綜合平臺”,將分散的服務資源集中整合,實現“一站受理、多元服務”。為強化服務力量,全州組建“蒼洱石榴籽”等社區志愿者服務隊100余支,志愿者們活躍在社區各個角落,從幫扶孤寡老人到接送學齡兒童,從政策宣傳解讀到矛盾糾紛調解,用貼心服務架起與群眾的“連心橋”。針對群眾多樣化需求,“微驛站” 積極整合轄區企業、商戶、社會組織等資源力量,組建“愛心聯盟”,形成服務合力。全州有不少社區依托“微驛站”搭建“愛心食堂”,為高齡老人、獨居老人提供營養可口的助餐服務;同時,驛站內還開設法律援助窗口,為各族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和維權幫助;設立母嬰護理指導站、心理咨詢室,滿足特殊群體的專業服務需求;搭建就業見習平臺,聯動企業發布就業崗位信息、開展技能對接,助力群眾實現就業。
大理州“微驛站”不斷拓展服務領域、豐富服務內容,全方位、多層次、立體化滿足各族群眾的生活需求。這些遍布全州的“微驛站”,如同一個個溫暖的“服務港灣”,讓各族群眾在享受便捷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“家”的溫暖,進一步凝聚了人心、增進了團結。
發布于:北京市富燈網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